1.項目簡介
生物技術是解決我國水環境問題的關鍵技術。在發達國家,以活性污泥為代表的生物污水處理技術已相當成熟,已廣泛應用到城市和工業污水處理中。但活性污泥法的最知名的弱點是產生大量的剩余污泥,在歐美日等國家剩余污泥的產生量有年年上升的趨勢,污泥治理已成為令人頭疼的難以解決的疑難問題。因為發達國家的污水處理率已達到85%以上,處理廠已相當普及,所以其當今污水處理研究的熱點課題是污泥處理,研究開發從源頭上不產污泥的污水處理技術。
我國污水處理剛剛開始,所采用的技術大都是舊式的活性污泥法,但平均處理率還不到15%,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因此,面對我國巨大的環境市場,在開發廢水處理技術時不能光考慮滿足水質的要求,更需要研究開發從源頭上分解剩余污泥的先進污水生物處理新技術,從而徹底避開發達國家已經遇到的嚴重問題。但目前國內外還沒有成功的技術研究報道。
清華大學化工系生物化工研究所邢新會教授研究小組研制的新型多孔載體微生物廢水處理技術是根據多孔載體捕獲剩余污泥的原理、厭氧及好氧微生物的協同代謝原理而開發出來的,不僅能夠達到污水的達標處理,而且同時能夠將剩余污泥原位分解,解決傳統生物處理技術棘手的剩余污泥問題。該技術獨創性強,國際領先,可廣泛應用于生活、高中低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
已取得的成果:
1)已完成實驗室的基礎實驗和70升小試工藝基礎實驗,研究污泥原位降解技術的科學原理。
2)已進行近2年的日處理量12頓以上的生活污水處理中試試驗,取得了相關處理的工藝設計技術參數;
3)已開展近半年的高濃度工業廢水處理的中試試驗,效果良好,取得了相關工藝設計參數;
4)已在天津建設了高濃制藥廢水處理廠(日處理量250頓);
5)廣東佛山市河道污染治理項目投標項目中標,目前正在建設日處理量5000頓左右工程;
6)正在河北一家上市制藥企業建設其難降解廢水的處理工程(日處理量700頓);
7)廣東、山東、河北等地正在計劃采用本項目技術建設或改造污水廠;
8)有關研究成果已發表SCI論文30余篇,已申請中國專利4項,其中已授權3項。
2.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1)確立不產剩余污泥的新型廢水處理工藝,處理水達到國家相應排放標準,實現磷資源回收。
2)工程投資和運行費比傳統工藝低,維護管理簡單、方便,占地面積少。
3.經濟效益分析
目前,我國污水的年排放總量已超過415億噸,如果按85%還未處理計算的話,今后要處理的量有352.8億噸。如果全國有50%的處理系統采用不產污泥型污水處理新技術,按處理每噸水成本1元的價格計算,全國市場規模將達176.4億元。因新污水處理技術不產剩余污泥,采用此項技術將節省污泥處理費用88.2億元(全國,按剩余污泥的處理費用占生物污水處理總費用的50%計算),如果考慮已污染的河川和湖泊環境治理,市場規模將更大。加入WTO和申奧成功后,隨著我國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高效環境保護技術需求度越來越高,更急需投資和運行費用低、無二次污染、管理方便、處理出水達標的穩定可靠的技術。因此,本剩余污泥分解型厭氧——好氧耦合反應器及污水處理新技術的應用勢在必行,具有巨大的科學和社會意義,將產生良好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